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其原因是( )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
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
④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
A.儒家的忠孝思想 | 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
C.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 | D.墨家的“兼爱”“非攻” |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下列关于材料中观点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B.小农经济形成是其产生的根源 |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
D.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管好政事,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反映了孔子( )
A.主张“克己复礼” | B.建议加强王权 |
C.政治思想保守 | D.提倡改良政治 |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
《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A.《论语》 | B.《道德经》 |
C.《春秋繁露》 | D.《四书章句集注》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
下图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 B.庄子 | C.孔子 | D.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