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关于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材料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 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
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
(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5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2005年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90周年,当年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阅读材料一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⑶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⑷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2分) 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位同学在学习了必修三后,对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感兴趣,在学校资源室搜集了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及主张,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孟子的思想核心。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李贽提出了什么观点?
(4)材料四顾炎武的治学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者对民族危亡问题的认识。
(5)材料三四与一二相比,思想主张发生很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 律……”“法者,天下之会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 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权指人由于其人的属性而具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和崇高目标。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人权宣言》(1789年由法国制宪会议通过)
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
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没有法庭的逮捕令,不得拘役和羁押任何人:被逮捕的臣民及其亲友均可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的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西洋民族)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东洋民族)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1915年载于《青年杂志》)
概括材料的核心主旨;结合所学,分析陈独秀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史实,谈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的必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1)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与材料一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三】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有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的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李贽虽在麻城(李贽弃官后孑身寄居麻城的龙潭湖芝佛院,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春秋战国到秦汉是我国古代的转型时期,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转型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创办私学的最大的作用,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3)材料二、三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8分)
(4)据材料四,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①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②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⑤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⑦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⑧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标有序号的八句话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只需写出答案对应的序号即可。)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                           ——摘自新华社报道
(4)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评      论
出     典
评孔子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评儒学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坟·春末闲谈》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2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5分)
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3分)
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