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摘自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摘自《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是什么?
(3)材料二认为阿里改革没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呢?
(4)在19世纪60——90年代的中国,地主阶级也掀起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请问这场改革是什么运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材料五:“打倒孔家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
——陈独秀
材料六: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⑴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2分)
⑵材料四、五分别是哪个派别的观点?(2分)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他们是怎样对待儒家文化的?(4分)
⑶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4分)
⑷根据材料六,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3分)
19世纪下半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改革在两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中、日两国改革的起因。
材料一 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日本改革措施的特点。
材料三 日本明治政府部分改革措施:
项目 |
政治方面 |
经济方面 |
教育方面 |
改革措施 |
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当之处。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纵观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材料三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⑵材料三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⑶材料四的观点正确吗?简述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
(1)“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发生的根本原因。
(3)这一事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但它却无法使俄国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结合这一事件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10分)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人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4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激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施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材料三 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4分)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4分)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3分)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封建改革的认识。(4分)
材料一:美洲金银地产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措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材料二:由于贸易商、传教士和殖民主义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了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了解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