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它突出反映了古代教育( )
A.鼓励个性发展 | B.重视伦理道德 |
C.主张全面发展 | D.重视知识文化 |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
A.孔子 | B.韩非子 | C.墨子 | D.孟子 |
有人评价说,1861年后的俄国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还有极端的沙皇专制主义,这种“大杂烩”社会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
A.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 B.殖民帝国主义 |
C.垄断主义帝国 | D.农奴制帝国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
A.西班牙 | B.荷兰 | C.法国 | D.英国 |
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
A.荷兰 | B.葡萄牙 | C.西班牙 | D.法国 |
17世纪时,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荷兰 | D.英国 |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
A.“兼爱”、“非攻”的主张 |
B.“民贵君轻”的认识 |
C.君主集权的理念 |
D.人定胜天的思想 |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 B.崇尚等级秩序 |
C.主张“仁政” | D.天人感应 |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均田制 |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C.实行三长制 |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
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机遇和条件的是( )
A.贵族势力弱,变法阻力小 |
B.秦孝公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 |
C.秦国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反抗 | 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 |
C.抑制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 | 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