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 B.《庄子》 | C.《韩非子》 | D.《道德经》 |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 B.格物致知 |
C.发明本心 | D.经世致用 |
《墨子·尚同中》:“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 B.法家的严刑峻法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下面这幅漫画体现了孔子( )
A.要把自己的思想兜售给统治者 |
B.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
C.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D.主张对鬼神要敬而远之 |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
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
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
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
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
A.法家与道家 | B.法家与儒家 |
C.墨家与兵家 | D.黄老与儒家 |
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 | B.政治制度 |
C.思想认识 | D.社会环境 |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
教士台彻尔在布道讲台上喊道:“难道你们没有听见吗?你那死去的爹娘,死去的亲友正在哭喊:‘发发慈悲吧,发发慈悲吧,刑法太苦,受不了了。给点施舍,救救我们吧!’”“金银入库,灵魂起舞。”对此马丁·路德后来写道:“他竭尽全力把上帝的恩仇卖的又亲切又便宜。”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教会利用教徒对地狱的恐惧来兜售赎罪券 |
B.当时欧洲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被教会所控制 |
C.马丁·路德揭露了台彻尔的敛财骗局 |
D.罗马教会的教义主张只要虔诚地信仰便可以得救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春秋大一统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