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17--18世纪英国、荷兰、法国之间进行的战争
①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 ②目的是争夺殖民地 ③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
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
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 B.孟子的“性善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陆九渊的“心学” |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亚历山大二世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但他的改革,史学界却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
A.改革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 B.改革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
C.改革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有( )
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
②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通过改革俄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 ( )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 | 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 D.“为田开阡陌封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