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 B.墨家“兼爱”思想 |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 B.韩非子 |
C.老子 | D.墨子 |
“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 | B.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 |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 | D.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18世纪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常说“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这反映了她( )
A.坚信君权神授 | B.受社会契约论影响 | C.主张君主立宪 | D.信奉人民主权学说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 B.引起了价格革命 |
C.开始了殖民扩张 |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老子 |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向纵深领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海洋的挺进,大国崛起必须经略海洋已成共识。从历史上来看,早期殖民国家都是以海洋起家的,它们的早期海上殖民扩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B.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均衡发展 |
C.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英国在19世纪中期逐渐领跑世界,成为世界霸主。英国“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圈地运动的推进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
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可可、玉米、马铃薯等;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卡做生意。这一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14—15世纪 | B.15—16世纪 |
C.17—18世纪 | D.18世纪中期 |
梭伦在他的诗中曾写道,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不使他们失去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收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的利益 ④梭伦过多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