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动摇了天主教在西欧各国的地位 |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
B.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 |
C.剥夺贵族的土地 |
D.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
在欧洲,有一座教堂被称为“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它是
A.圣保罗大教堂 | B.圣彼得大教堂 |
C.科隆大教堂 | D.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在当时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
D.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瑞士牧师慈运理(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认为西周的辉煌已不再,但仍对过去充满敬意,而不是弃他而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
B.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扩大 |
D.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争霸战略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