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乃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隋及唐初,商人及手工业者的赋税负担与一般民户相同。设关置市,目的在于管理,而不在于收税。盐酒之类的手工业生产,向百姓开放。武则天时期,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始征关津之税,但行之不久,即被废止。玄宗天宝年间,开征市肆之税,税率为2%。这一税率一直保持到德宗时期。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政府用度不足,于是令各地向商贾征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按率征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计钱“至一千以上者,皆以分数税之”。……此后商税不断增加.达到每贯200文,即20%,其余非法征括不在其中。除商税外,唐后期财税地位较为重要的手工业税是盐税、茶税、酒税和矿税。……政府用禁榷即专卖的方式控制手工业品,从中获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税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税变化的影响。(7分)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 古代精美的丝织品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材料二中反映的部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的这一部门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分布地区 |
贡绢州数 |
该路州数 |
贡绢州所占比例 |
华北地区 |
49 |
68 |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
四川地区 |
21 |
62 |
33.9% |
江南地区 |
24 |
93 |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清代全史》
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
(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
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
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1)依据材料归纳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产生不同“中国形象”的历史因素。
(2)运用辩证思维,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契合度。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打开了“筑梦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以此为发端,中国和各国人民筚路蓝缕,共同开辟了一条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伟大商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了丝绸、瓷器、胡椒、香料等丰富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和平与友谊。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共同见证。
———蔡名照《弘扬丝路精神 再现丝路辉煌》
材料三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四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五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时提出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导成立了400亿美金的丝路基金,筹建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拿出真金白银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读。
——摘自《环球网·国际新闻》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它有何影响?依据材料二、三,说说古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殖民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并分析其根源。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解“一带一路”
——摘自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5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市场上价格高昂(12两黄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西方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中国却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一次纺出三根纱的高超技术,对这一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是( )
A.郦道元 | B.黄道婆 | C.哈格里夫斯 | D.汉文帝 |
《清盐法志》称:“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天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