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
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
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史料反映出唐朝时( )
A.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
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
D.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
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白瓷( )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 |
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麻 | B.棉 | C.毛 | D.丝 |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曾经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
A.精美的青铜酒樽 | B.削铁如泥的钢刀 |
C.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 | D.色泽鲜艳的粉彩瓷 |
古代中国景德镇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是
A.丝织业 | B.造纸业 | C.制瓷业 | D.冶铁业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某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
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 |
C.宋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
D.明代出现了粉彩瓷器 |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
A.民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下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 )
A.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 B.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 |
C.冶金业得到迅速发展 | D.使用灌钢法炼钢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