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苏富比由2011年4月1日至8日将推出3,600件书画,瓷器及珠宝等珍品,总估价达27亿元。其中一件珐琅彩 “锦鸡花石”图胆瓶,预料成交价超过1.8亿元。你认为这只碗最可能是哪个朝代的( )。
A.宋 | B.元 | C.唐 | D.清 |
明朝初期景德镇瓷器还是欧洲贵族用作炫耀的奢侈品,到了明朝后期景德镇瓷器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家里的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
A.景德镇成为了瓷都 |
B.制瓷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新航路的开辟 |
D.制瓷技术出现了重大改进 |
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请问这里所说“新品瓷器”有可能是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清朝 |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B.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宋朝纺织业实行工官制度并出现了手工工场 |
D.清代丝织业开始出现雇佣关系。 |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用于军事,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
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 B.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 D.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
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