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陶瓷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的发明 | B.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
C.隋唐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 | D.元代开始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 |
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 D.著名的唐三彩 |
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赞叹的瓷器种类是
A.青瓷 | B.白瓷 | C.青花瓷 | D.彩瓷 |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
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
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D.生产规模相当大 |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
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
D.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的重视 | B.工匠积极性高 | C.中央集权的作用 | D.市场需求 |
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的
A.青瓷 | B.白瓷 | C.唐三彩 | D.粉彩瓷器 |
观察该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
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早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 B.宋朝 | C.明朝 | D.清朝 |
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 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