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被称为“马车铁路”。这条铁路应该是
A.唐胥铁路 | B.淞沪铁路 |
C.粤汉铁路 | D.沪宁铁路 |
1949年ll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A.是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 | 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 |
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 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
人力 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 车 |
汽车 |
公共 汽车 |
有轨 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①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 B.电子邮件 | C.邮寄信件 | D.电报 |
20世纪初西方电车传入中国,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②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③20世纪初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已经白热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 )
A.汽车 | B.电车 | C.火车 | D.马车 |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C.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下列图片中的发明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势是
A.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物质条件日渐增多 |
B.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
C.在时间、范围、信息量、交流方式方面不断改善 |
D.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方面呈现工业化趋势 |
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 )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状况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 | B.上海人的自豪感 |
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 | D.交通运输业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