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这“另一阶段”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能有
①民族工业开始出现小浪潮          ②列强对华侵略开始资本输出为主阶段
③孙中山等开始革命探索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近代中国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包括①和④
B.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C.19世纪70年代第一条电报线在④处架设
D.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在③诞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官僚资本是以国家所有制形式来实现统治集团利益的资本形式。按此说法,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最早应该出现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D.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来源:2015届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来源:2015届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获得的最准确经济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来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近代经济的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B.①②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