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表达错误的是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
B.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
C.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实际需要 |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B. |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
C. |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D. |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对会主义改造 |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
C.中国加入WTO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1978年 | B.1984年 |
C.1992年 | D.1997年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
下面是1978年-1984年间中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元)的增长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说明( )
A.人民公社体制仍有积极作用 |
B.生产责任制保证了粮食丰收 |
C.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得到推广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A.1911年 | B.1949年 | C.1978年 | D.1997年 |
20世纪80年代有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 |
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 |
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 |
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下列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两者主要目的分别是改善国际关系与发展国内经济
②两者都起到了开拓市场、助推经济的作用
③“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
④两者都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性质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表为1952——1984年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1952——1957年增加是因为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 |
B.1957——1965年停滞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
C.1965——1978年增加迅速,说明“文革”推动经济发展 |
D.1978——1984年增加迅速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改编】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以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彰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助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
C.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应该抛弃 |
D.我国正努力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