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下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84
1986
1988
1992
1993
1994
东南亚总计
8.5
24.7
42.6
271.6
1007.8
1871.6
增长率(%)
61.5
10.2
15.7
208.9
271.0
85.7
占外资比例
0.6
1.1
1.1
2.4
3.6
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   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片断三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 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 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 年以后, 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3)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说明其共同本质。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七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东西部地区有关数据的统计

地区
土地面积(公顷)
耕地(公顷)
森林(公顷)
东部
106410
27840
15934
中部
325010
47930
74749
西部
524980
19130
37946

 
材料二: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共21各省区,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的煤,石油的67.44%,天然气的75.56%,可开发水资源占96.82%。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政策》
材料三: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准发达国家”板块——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中西部地区,中国两个板块的结合便产生了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张维为《中国震撼》
材料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东欧国家有一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欧盟紧密相连,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劳动力成本低。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各领域的转型,同时,国家间和解与信任的不断加强也有助提升地区稳定水平。欧盟东扩使俄罗斯的缓冲地带被冲破,战略空间被压缩。但欧盟东扩也面临着:如何定义欧洲和欧盟,即欧盟最终的疆界在哪里?欧盟成员国内部因经济发展的悬殊如何解决成员国的差异和分歧等问题。
——《欧盟东扩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东西联动的中西部开发与欧盟东扩有哪些共同的因素?二者目标的主要差异性是什么?
(2)当欧盟东扩面临很多现实难题的情况下,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东西联动的板块结合为什么能产生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3)由上史实,你能得出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
材料二 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
(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盐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盐的生产和销售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贵族……立法禁止煮私盐贩私盐,同时更以“值盐”为实物工资开军饷,来组织雇佣职业化的军队,指望能把军队的利益,紧紧地与效命执行“食盐生产与贸易垄断法”捆绑在一起。
——凤凰网《盐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以纺织为中心的工业显著发展。漂白、印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碱,1823年在利物浦开始建立大工厂,这就促进了原料盐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流的产盐国。
——陈逸根《不简单的盐》
材料三     民国初年(1913—1920)年盐税收入示意图

注:1913年2月,北洋政府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盐税制度;
净税收入是指税入总和扣除征税成本;中央收入指北京政府扣除归还外债和地方截留后的直接盐税收入。
——刘经华《民国初期各大盐区改革绩效分析》
材料四     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14年10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改革方案的核心为废止盐业专营。
——据人民网等有关资料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指出罗马帝国的食盐政策及依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国的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盐税收入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中盐业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盐业改革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这一年(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4.8%,而农业由于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被占用,总产值后来核实只比上年增长2.4%。……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困难。……到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图一、图二和图三,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怎样得到贯彻落实的?图四大会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五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世界贸易中心所在和欧洲进行海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的什么特点?我国古代采取了哪些与之相应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传统经济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所给的图示回答,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什么时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最早产生在哪些地区?
(2)根据材料三所给的图示判断,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什么时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迅速发展的原因?(2分,任答2点即可)结合材料三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采取了什么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举措?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大包干”的实施有何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展示了中国特色、广州风采,广州的经济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总量的3%左右。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二: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居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地区南海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我国第一家商办近代化机器(外国机器)缫丝厂。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此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此类企业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三:1979年,中央确定对两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的“重大的决策”是什么?以广东为例,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明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特别是佛教的东来,给中原固有文化以很大的冲击。而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宋代的儒学正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而发展为理学……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人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摘引自张芬《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其先中西两大文化之成绩,我固未见绌于彼也。晚近一、二世纪以来,彼乃突飞猛进,而我懵然不知。彼我骤相接触,彼好议我为自傲。夫一民族对其固有文化抱一种自傲之情,此乃文化民族之常态,彼我易地则皆然。且彼之来也,其先惟教士舆商人;彼中教义非我所需,彼挟天算、兴地、博物之学以俱来,我纳其天算、兴地、博物之学而拒其教义,此在我为明不为昧。彼不知我自有教义,乃以天主、天国相强聒(guō),如其入非洲之蛮荒然,则固谁为傲者耶?且传教之与经商,自中国人视之,其性质远不伦。经商惟利是图,为中国所素鄙,奈何以经商营利之族,忽传上帝大义?中国人不之信,此情彼乃不知。抑商人以贩鸦片营不规之奸,教士笼络我愚民以扰搰(hú)我之内政,此皆为我所不能忍。而彼则以坚甲利炮压之,又议我为排外,我何能服?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2007年10月l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带给中国的变化。材料二认为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催化作用的是什么?其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三,概括外来文化传入的特点,分析当时国人排外的原因。有外国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该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