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图一到图四)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材料四: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单位
1949年产量
1952年产量
1976年产量
1992年产量

万吨
15.8
135.0
2046.0
8000.0

亿吨
1.1
1.63
2.86
4.42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领导人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俄国、美国的改革是指哪两次改革?主导这两个历史时期改革的杰出领导人分别是哪两位?
(2)中国、俄国和美国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何相同点?
(3)这三次改革的最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4)据此谈谈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旧体制有何弊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旧体制弊端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材料二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发展工业化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民间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健全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最初是恢复或建立起包工制,即包工到人、包工到组或计件包工……稍后改包工制为划分固定作业组,包工到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把责任、权利和利益结合起来……后来,在一些地方进一步发展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是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包产部分由基本核算单位统一分配,超产奖励、减产受罚。包干到户同样是以户为承包单位,它同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农户承包的生产责任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中扣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上交公共积累等费用后,全部归承包农户。
请回答:
(1)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2)它的发展形式如何?
(3)它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
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
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
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
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
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
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
“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
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
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