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这主要是由于(    )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C.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青岛啤酒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3年,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其生产设备、原材料从德国进口。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材料二  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
材料三  90年代初,通过与另外3个工厂的联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青岛啤酒厂也更名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7%的股份被美国的安海斯-布什公司持有,2008年英博集团购并安海斯-布什,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局于11月18日决定附条件批准购并。
1993年7月,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内地在港发行H股上市的企业,1996年3月7日,青岛啤酒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ADR)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
――上述材料均引自百度搜索
(1)依据材料一分析青岛啤酒厂的性质并分析其创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判断青岛啤酒厂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90年代以来青岛啤酒厂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分配制度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结局如何?
(2)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用史实说明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有利于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形成的因素分别是(    )

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理论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及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是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 舞台。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材料反映了( )

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确立 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 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6分)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
(2)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关于这个“新的社会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农业合作社
B.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
C.它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它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