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
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
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并综合上
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以来,大国的崛起离不开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创新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大国不是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制度和综合国力。只要制度领先,经济、军事、学术、文化等领域也能着着领先,形成雄厚的综合国力。即使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严格说来,称得上强盛的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强大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制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对世界事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袁伟时《大国盛衰的历史经验》
(1)请以“人的自由度大小”为标准判断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是否为世界大国,并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所述标准,你认为18—19世纪,哪个国家堪称“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大国”的典型?
(3)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给予了人的自由,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早在1979年,当人们还在狂热地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捍卫,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批判的时候,邓小平就独树一帜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同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谈话时又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谭劲松《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材料三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就职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市场观”。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和邓小平 “市场观”的异同。
(3)材料三中罗斯福总统所谓“实现有效的领导”是指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是指在一个长时段中,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机制、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是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时期,是欧洲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过渡时期。
——蒲国良《欧洲近代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
材料三  1978年至今,(新)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了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织,涉及社会所有构成要素系统的相应变化与调整。
——郑杭生《中国和西方社会转型显著的不同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什么特点?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梦”是一个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宗教迫害的“天堂”。从那时起,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这片几乎是未开垦的大陆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美国的独立和不断地拓展国土,美国梦也在不断地向前拓展。虽然美国梦的精神贯穿着美国的历史,但“美国梦”一词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家喻户晓则是20世纪的事。1931年5月詹姆斯·亚当斯完成《美国史诗》一书,该书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
—— 摘编自《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材料二 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是不满现状的中国人顽强不屈、坚持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中国梦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释放磅礴正能量,齐心协心圆梦。
—— 摘编自《求是》(2013年第1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梦”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詹姆斯·亚当斯如此定义“美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甲乙两组图片是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宣传画。


回答问题:从图甲到图乙,能够反映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的一个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趋势变化提炼正确,并符合历史真实;能够史论结合的进行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但也会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材料三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同样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民主启蒙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问题三:民观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 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并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岳麓版历史必修 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他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
材料三    有关邓小平的两幅图片。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他“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衣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到2 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类流动人口已迭1.1亿。1 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一一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次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取消农业税是对中国农村的一次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松绑”,而回望中国农村30年,“松绑”的第一步则是从□□□□年□□省开始的。
------网易新闻
回答:
(1)根据材料判断中国最早实行农业税是在什么时期?对中国农村“松绑”的第一步发生在哪一年那一个省?
(2)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等情况分析废除农业税的背景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