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全球通史》中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l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能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但是,这一扩张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作后盾,这就说明了伊比利亚国家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新帝国。它们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诚然,有数十年工业的西班牙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场的突然发展而受到促进,然而,约l560年前后,工业的发展停止了,随即开始了长期的衰落。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l839~l 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前后)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得以扩张及其在l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度,并简要评析。(6分)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2
分)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80字以内。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这些都是铁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简述材料一中三个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哪一条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式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进步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 “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分别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事件各一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2)一百多年前,就在黄海海域,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战败,直接导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这次战争史称什么?(2分)其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3)“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2分)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认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郑和的行动比哥伦比布1492年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早114年。郑和舰队的实力不但远远超过了亚洲各国的水师,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海军的总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材料三: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1874年《江苏巡抚吴元炳奏》
材料四:“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材料五:2002年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编队,满载五大洲十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回到青岛。至此,在世界环球航行的史册上将首次并永远地刻下了“中国”的名字,906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1)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保障。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主要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开创的时代为什么“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
(3)近代中国,谁首先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对此,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惨败于日本之手。依据材料四分析,这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为什么无法真正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6)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
(7)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及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满州内政外交》(20世纪初漫画)
材料三:
1920年出版物《劳动日纪念》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五:
《演炮图说》(道光中期出版物)
请回答:
(1)根据上述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哪五种政治力量或派别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
(2)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各种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你是否同意?试以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说明,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5分)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
请回答:英俄在文中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这是尊重中国的主权吗?换文协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
数额(千两) |
岁入 |
数额(千两) |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
30000 |
田税 |
26500 |
陆军 |
30000 |
各省杂税 |
1600 |
海军 |
5000 |
各省杂项收入 |
1000 |
宫廷花费 |
1100 |
盐税盐厘 |
13500 |
海关经费 |
3600 |
厘金 |
16000 |
出使经费 |
1000 |
常关税 |
2700 |
河道经费 |
940 |
海关税(一般货物) |
17000 |
铁路 |
800 |
…… |
|
债款开支 |
24000 |
||
…… |
|||
总计 |
101120 |
总计 |
88200 |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历史研究拒绝情绪。必须严格区分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特权、殖民掠夺和外资企业合法或正当的经济活动。对老态龙钟的中国说来,外资企业的活动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是有利的。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带来了新经济、新知识、新人才。
民族主义主要显示在国家和民族关系中。国际上流行甚广的“冲击——反应”理论和“依附”理论在中国都有很深的影响。前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西方文化冲击下作出的种种反应。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解释对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的推动变革的因素重视不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个批评其实是对这个理论的了解不够全面。不管怎样,有一条是肯定无疑的:外部势力的冲击是推动19、20世纪中国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后果则是正面、负面交错,不能一概而论。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依据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评述上述材料中关于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影响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
材料二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材料三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⑴.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材料二 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