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 |
B.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C.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 |
D.缺乏团结统一的领导导致战争失利 |
19世纪末中国某地人民自发签署了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香港 | B.台湾 | C.东北 | D.钓鱼岛 |
1899年,某国向英俄等国提出照会,该照会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该照会应该是
A.日本要求在华开设工厂并获得减免税收权 |
B.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C.日本要求划分势力范围 |
D.德国邀请英俄干涉日本还辽 |
日兵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与当地民众发生激烈冲突,…在帝国政府军的默许下,联军纪律已非往昔,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以下说法与史料中的事件不符合的是
A.该联军是八国联军 |
B.联军的根本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
C.北京抵抗民众不少是太平天国民众 |
D.清政府在该战争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
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这一举动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北京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
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C.《辛丑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
近代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
B.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封建社会 |
C.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遭破坏但未完全丧失,半封建指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但未完全解体 |
D.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资本主义社会 |
下列关于“门户开放”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①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②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③“门户开放”政策是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④“门户开放”的实质是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国际共管体系”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
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该条约( )
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
B.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
C.标志着清王朝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
B.“弱者”成为“木偶” |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
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 |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C.淞沪会战 | D.枣宜会战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阻止欧洲势力独霸中国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