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朴素的爱国激情 | B.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
C.得到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 | D.没能进入京津地区 |
材料一:阅读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回答:
(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说一说《毕业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它表达了青年学生什么抱负?
19世纪90年代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车五十年代签订的条约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 B.赔款的数额 | C.开放的口岸 | D.列强办厂的特权 |
口号能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下列口号具有反帝性质的有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3)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1)(2)(4) B.(2)(3)(4) C(1)(3)(4) D. (1)(2)(3)(4)
下列事件跟江苏有直接关系的是 ( )
①《马关条约》 ②百团大战
③渡江战役 ④“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新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谁在说谎( )
A.张义 | B.王平 | C.赵洋 | D.李新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英国正式照会日本,提出:“上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中心,因此当日后中日两国开战后,希望日本同意不在该港及附近作战。”这表明
A.英国为同德国竞争,诱使日本加入协约国 |
B.英国纵容日本侵华,但不得损害英国利益 |
C.英国企图独霸中国,竭力排斥日本的势力 |
D.英国保持局外中立,以维护远东的秩序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这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国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 D.全面赞扬与肯定 |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给中国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辛丑条约》 |
C.洗劫北京城 |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八国联军侵华 |
“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各阶层,包括士绅阶层,也包括保守派的士大夫都在感到中国非变不可……但这个体制内却没有产生它所需要的人才,原因就是这个体制本身有个过滤机制,把有新思想的人都排除出去了。”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已经失去自我调节功能 | B.中国各阶层积极倡导政治体制的改革 |
C.维新派历史性地扮演了挽救民族危机的角色 | |
D.甲午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维新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