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 B.清政府割让台湾 |
C.八国联军侵华 | D.国民党败退台湾 |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
A.签订《南京条约》 | B.签订《天津条约》 |
C.签订《马关条约》 | D.签订《辛丑条约》 |
八国联军侵华表现出帝国主义侵略新的特点,由于中国人民的抵抗瓜分已不可能实现,进而转为政治控制,以华治华,表现在《辛丑条约》中的是
A.巨额赔款9、8亿两白银 |
B.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
C.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
《辛丑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列强获取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
B.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
C.列强获取了更多的在华投资特权 |
D.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数额达到顶点 |
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 13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 )
A.侵华英军 | B.英法联军 |
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 | D.八国联军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下列各项中,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A.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各口岸 |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
C.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必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义和团揭帖说明了
①义和团盲目排外 ②义和团具有迷信色彩
③义和团扶清灭洋 ④义和团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③④ |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 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
C.从单独行动到狼狈为奸 | D.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上 |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 D.运动的阶级基础上 |
19世纪末期的一个抄本中写道:“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些话
A.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 |
B.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武装起义的决心 |
C.体现了人民大众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
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包括
A.民族觉醒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
B.向西方学习由“重其器”转为“重其制” |
C.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D.清王朝成为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