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义和团运动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台湾割让给日本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③ |
“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对义和团一百年来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史学观点的不同 | B.意识形态的左右 |
C.政治运动的影响 | D.掌握史实的不同 |
甲午战争的惨败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恶劣影响是
A.列强开始直接派兵进驻北京地区 |
B.清政府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
C.西方八国借机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漫画内涵的是(注:图中文字为“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
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署亲起点天津要求决死占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令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诱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列宁论述的是哪一次战争的结果?
A.甲午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日俄战争 |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此约。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该条约的特点是
①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②没有割地的条款
③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④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开始公开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阻止欧洲势力独霸中国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曾说:“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 B.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
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 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 |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C. |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 |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 | 1851年 | B. | 1895年 |
C. | 1898年 | D. | 19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