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

A.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B.左宗棠的部队
C.邓世昌的舰队 D.唐景崧的部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众从权贵们那里第一次获得了造反的合法权利……皇宫里的权贵们将其神术视为上天对自己岌岌可危的权力予以保佑的征兆……洋兵们的来福枪和大师兄念念有词的咒语交织在一起”以上材料描绘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 800万元。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 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