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最早开始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A.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
B.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D.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 新华社东京2001年5月17日电:东京文部科学省16日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日本右翼势力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请回答:
(1)列举近代以来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举4例)
(2)列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举4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21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中的“去年”是指(    )

A.1840年 B.1900年
C.1937年 D.1895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艘)
军舰总位(万吨)
飞机
(架)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战305)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