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周恩来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下列有关“这些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 |
B.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 |
C.在日内瓦会议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
D.这些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最大发展变化所形成的认识和推断。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历史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费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爱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材科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标志性事件以及“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消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
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 |
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 |
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
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 |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A.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
C.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
以下哪些政策是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发生根本转变以后实施的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④与美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③ |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
A.“求同存异” | B.“一边倒”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另起炉灶” |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
B.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
C.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8月,中埃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年9月,中国售往缅甸的钢材、生丝、棉纱、玻璃、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物资到达仰光。
1956年5月,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年6月,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1956年至1957年间无偿给予柬埔寨价值800万英镑的援助。
1957年7月,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年7月,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100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1959年初两国建交。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经贸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原因。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基于周恩来( )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
B.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在
A.北京 | B.万隆 | C.日内瓦 | D.纽约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