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
B.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
C.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
D.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
今年是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曾在万隆会议上向周总理鲜花的印尼华侨少年梁思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隆精神到哪一天也不会过时”。关于万隆精神的内涵,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A.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
C.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建国际新秩序 |
D.不与大国结盟 |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
C |
尼克松总统访华 |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D |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
周恩来强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苏联结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毛泽东也提醒说,必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这表明指导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思想是
A.和平共处 | B.独立自主 |
C.平等互利 | D.一边倒 |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
A.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 | B.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
C.1955年万隆会议上 |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A.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
C.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这
一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
①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