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出,“我们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不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建国初,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不结盟政策 | B.“一边倒” 政策 |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 B.不结盟运动 |
C.日内瓦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
B.缓和了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
C.提出了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已援建3000多公里铁路,100多所学校,减免其200多亿人民币债务,谱写了中非友好新篇章。新中国与非洲友好开端最早可见于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不结盟运动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 |
建交国家 |
1949.10.3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1949.10.4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1949.10.6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1949.10.16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1949.10.27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万隆会议 | B.不结盟运动 |
C.日内瓦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这一情况出现在(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
苏联 |
美国 |
其他国家 |
第一年 |
30 |
21 |
49 |
第二年 |
41.3 |
0.4 |
58.3 |
第三年 |
51.759 |
0.003 |
48.238 |
A.解放战争时期 B.建国初期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这反映出会议的主题是( )
A.反殖反霸合作 | B.构建政治同盟 | C.争取经济独立 | D.实现区域合作 |
下面是1960年至1969年,外国在我国领馆以及我国在国外设立领馆的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
① 我国外交环境日益恶化
②“左倾”错误影响外交工作
③西方国家对华均推行政治封锁
④“求同存异”方针没有得到亚非国家认可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一边倒” |
某班学生在一节探究课上,老师给出一份文字投影,当年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 |
A. 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B.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C. 外交政策的成熟 D.外交的重大突破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
D.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