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
A.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
D.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方此举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
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原则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与接受。下列国家承认这一原则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苏联 ②美国 ③日本 ④朝鲜
A.①③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④②③ | D.①④③② |
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我国政府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这一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①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应该是
A.雅尔塔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万隆会议 | D.第26届联大 |
下图是20世纪中期的宣传画。该画有助于了解
A.“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
C.“万隆精神”的形成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D.推行不结盟政策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 )
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 |
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
C.出席万隆会议时 |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会议坚信,本宣言和各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条款的实施,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 |
建交国家 |
1949.10.3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1949.10.4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1949.10.6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1949.10.16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1949.10.27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
D.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