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B.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C.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基于周恩来(    )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在

A.北京 B.万隆 C.日内瓦 D.纽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下列属于第一重镜像的是

A.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 B.俄罗斯的“强国富民战略”
C.日本的“脱美入亚”战略 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A.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
B.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
C.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D.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C.日本掌握了对中国外交的主动权 D.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

A.奉行“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D.支持不结盟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要原因不包括

A.有相似的政治奋斗目标 B.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相似
C.面临相同的国际政治境遇 D.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重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