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
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图为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
标题是: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 |
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独立自主方针 | B.不结盟政策 |
C.另起炉灶方针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电视剧《共和国1949》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全面、准确、详实地展示了一幅幅有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风云画卷。如果让你来编导这部电视剧,你认为没有必要参考的历史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C.渡江战役 | D.中苏建交 |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改编】《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针对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
B.材料表明当时的外蒙古还没有完全独立 |
C.《雅尔塔协定》为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依据 |
D.外蒙古的独立反映出大国沙文主义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
B. |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 |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
D. |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万隆会议 | B.不结盟运动会议 |
C.日内瓦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而且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多有建树”的重要表现。
材料二 1933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存储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6月,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1934年1月,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1%。1935年,国会通过“财产税法”,它规定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
改编自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作用。
材料三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表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文明在交流与对话中彼此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3)建国以后,中国为使不同国家间实现相互尊重、共谋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有学者认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华盛顿似乎准备接受中国内战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事实。1950年1月,杜鲁门总统重申了开罗和波茨坦宣言,即台湾被看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宣称他无意向已经失势的国民党当局继续提供军事援助。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准备推行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B.接受了中共取得胜利的既定事实 |
C.利用外交辞令掩盖其争霸的本质 | D.不会阻止大陆政权解决台湾问题 |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制度 | B.意识形态 |
C.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 | D.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