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
A.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 D.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年~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共和”“民主”字眼在1893---1913年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
要原因。(4分)
材料二 下图为1940年~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2)依图分析1940~1947年“民主”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并说明理由。(8分)
材料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金冲及《新中国的第一年:写在国庆55周年之际》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
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
A.“一国两制”能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 | B.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高 |
C.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D.到1997年,英国租借香港期限已满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与“九龙”“归宁”问题的解决相关的政策
A.人民代表大会 | B.政治协商 |
C.和平共处 | D.一国两制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庆祝回归十周年,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歌,其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香港走上歌词中的“路径”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 B.20世纪7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