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须分清观点、史实、解释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1935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召开 |
B.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
C.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D.“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
A.二月抗争 | B.批林批孔运动 | C.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 D.四五运动 |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 B.高度集权的革命委员会成立 |
C.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遭到摧残 | D.国家主席刘少奇惨遭人身迫害 |
右图是文革期间的一张宣传画,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以下有关这张画的解读,合理的是( )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这个极其沉痛的教训,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个运动的影响?
A.“大跃进” | B.人民公社化 | C.“反右倾”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 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 大跃进运动 ③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表是某同学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数据:
年份 |
1966—1967 |
1967—1968 |
1972—1973 |
1974—1975 |
比上年增长 |
-9.6% |
-4.2% |
9.2% |
11.9% |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1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③周恩来、邓小平纠“左”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④“文革”主要在政治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红太阳”“效忠信”“揪斗”“一句顶一万句”等词汇、语句成为流行语的时期是
A.辛亥革命时期 | B.抗战时期 |
C.大跃进时期 | D.“文革”时期 |
1976年10月6日晚12点,于光远将确认可靠的“小道消息”传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夫妇,大家都兴奋得许久没睡。“小道消息”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唐山大地震 |
B.四人帮被“粉碎” |
C.改革开放政策出台 |
D.邓小平复出 |
日记也能证史,特定时代的日记总会烙下时代的印记。1976年,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日记中预言:“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最好时期就要到来了”。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
A.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
B.“文革”中,受“左”的思潮影响,知识遭到批判 |
C.“文革”结束,“左”的错误即将得到纠正 |
D.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而今势更望,能不忆当年。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材料二:一九三五年的春天,是个胜利的春天,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南生《回忆长征》
材料三:文革号炮响,帝修心胆寒。春风化红雨,新枝壮且繁。—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中国共产党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界定是
A.反革命集团阴谋发动的一场浩劫 | B.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 |
C.过于激化的文化界整风运动 | D.全国性无产阶级思想教育运动 |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很大的挫折,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的挫折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三反”、“五反”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毛泽东支持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
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
C.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 |
D.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