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这一史料不能表明美国顾问对( )
A.蒋介石政权极度失望 | B.抗日国军后期溃败担忧 |
C.战略决战结局的不满 | D.中国战况分析相对客观 |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C.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D.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解放南京》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影响是(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
B.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 |
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 B.渡江战役 |
C.淮海战役 | D.平津战役 |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年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其背景是
A.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 B.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
C.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 D.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A.北伐先遣战江南 |
B.三次反“围剿” |
C.千里跃进大别山 |
D.挥师过长江 |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
“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 | B.辽沈战役 |
C.渡江战役 | D.淮海战役 |
毛泽东发文称:“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此文发表的背景( )
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 | B.中共洛川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材料中的“这”是指( )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
B.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 |
三教合一 |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
② |
三角贸易 |
盛行于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 |
③ |
三民主义 |
其核心是民主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④ |
三大战役 |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