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A.重视儒家思想 | B.大力发展工商业 |
C.提高丞相地位 | D.强化中央集权 |
据报道,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工作暂告一段落,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 )
A.汉朝选官实行的征辟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 |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 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 |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
A.笼络民心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强化皇权 | D.稳定统治秩序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C.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C.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
D.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
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
A.专制主义 | B.家天下 | C.皇权至上 | D.中央集权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
A.地方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
C.行省拥有较大的权力 |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
宋真宗于997年继位为帝。1018年,他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副宰相)职位,如今任命向敏中,这是打破常规的特别的任命,向敏中肯定很高兴。”这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根源于人事任命权 |
B.科举制度比前代有所弱化 |
C.官职变更失常源于皇权至上 |
D.仆射权力过大导致皇帝猜忌 |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抑制土地兼并 |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
C.加强对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
D.抽调精兵强将充实边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