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白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是指
A.科举制的诞生 | B.郡县制的推行 |
C.察举制的出现 | D.藩镇割据形成 |
史载:元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的“都省”应该是指
A.中书省 | B.行省 | C.尚书省 | D.门下省 |
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④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秦事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
C.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
D.王位世袭制的恶果 |
“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
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
B.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
C.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
A.世官制和科举制 |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和科举制 |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鉴于天然气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发改委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第一位。如果在唐代,此项工作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落实( )
A.工部 | B.吏部 | C.礼部 | D.户部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新唐书·百官制》: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判断,吏部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起草政令 | B.审核政令 | C.掌管文教 | D.选拔官吏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