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 B.商品经济的繁荣 |
C.科考制度的影响 | D.思想控制的强化 |
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
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 | B.主要形式是乡举省选 |
C.选举不重门第和出身 | 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形成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 B.等待朝廷察举 |
C.投笔从戎戍边 | D.投作官吏幕僚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
(二)颁布均田令
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受露田四十亩。奴婢五口给一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
(三)设置粮仓
设置的粮仓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义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作用。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B. |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C. |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
D. |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 |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
B. |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
C.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
D.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专制主义的加强 |
C.行政效率的提高 | D.选官制度的成熟 |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并指出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其特点?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 B.西周 秦汉 |
C.西周 隋唐 | D.秦汉 明朝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
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 |
B.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 |
C.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 |
D.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 |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元代的行省制
A.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 B.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 |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D.是最高中央行政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