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枢密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三司使的设置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瞭望敌情的土堡。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 B.郡国并行制 | C.分封制 | D.行省制 |
隋唐门下诏敕行达尚书省,需先经都省长官审议,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敕力行。诏敕经省部审阅后再颁部司 “详定”,个部司要根据具体政务行政法规,核实其可行性,并闻奏于上。由此可推断门下省的职能是
A.辅助决策 |
B.监督审判 |
C.行政执行 |
D.旨意传达 |
《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
|
|
||
约40万 |
约4.2万 |
6 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怠慢神灵和蛊惑青年 |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注:“时务”是指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
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史载唐朝附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附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专制皇权的强化 |
C.贵族制度的衰落 | D.科举制度的成熟 |
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
C.发展商品经济 | D.强化社会控制 |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
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夫泛驾之马,拆(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意在通过制度( )
A.扩大人才的选拔 | B.培养个人的修养 |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 D.神化治人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