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 |
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 |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 |
B.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 |
C.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 |
D.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唐宋时贵族封爵都是以地名为封号,如李世民封秦王、王安石封荆国公等,受封人可以派人去封地直接征收租赋;明清时爵位封号则大多不用地名,而用美善的“懿称”“嘉名”,如刘基封诚意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等,并且都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非宗室贵族地位的提高 |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下列职权相近的一组是
A.秦朝丞相、汉代尚书台、元朝宣政院 |
B.秦朝御史大夫、汉代刺史、明朝按察司 |
C.秦朝御史大夫、唐朝门下省、宋代枢密院 |
D.汉代尚书台、唐朝中书省、元朝中书省 |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