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5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砰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平民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⑴根据材料指出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的主流学派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⑵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二: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南海一号”是宋代我国向外运送手工业品的船只,船上大量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明)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材料二  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者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 乡试所举不及三十。
——文徵明《三学上陆冢宰书》
材料三 君讳篑……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
——(清)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
材料四 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明)康海《对山集》
材料五 “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
——《祁门倪氏族谱》下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
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士人对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所起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常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朝·范镰
(1)材料中开袜店的商人和当地居民(合郡男妇)形成了什么关系?材料中哪句话可以说明?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一,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同西欧国家内外经济政策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的内外经济政策是如何阻碍新经济形态在中国的发展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2)材料二中反映了苏州纺织业出现的哪种新的经济现象?
材料三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材料四反映出清前期实行这一外贸政策哪一方面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却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之目的,根源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
材料二 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坊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自邓广铭《宋代经济史》(有删减)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请回答:
材料一的“末”、“本”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反映的经济主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根据所学指出,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何后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一个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
材料一:“天宝十载,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大风,驾海潮,沦江口大小船只数千艘。”
——《旧唐书》卷三七《五志行》
材料二:唐文宗曾下诏:“南海蕃舶本以慕华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董浩《全唐文》卷七五《病后德音》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材料二体现了唐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清政府与唐政府形成鲜明对比,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材料三:《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
材料四“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3)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图二是什么生产工具?相对于图一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三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四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官僚资本
1.84
42.2
2.22
12.0
1.18
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0
12.41
合计
4.35
100.0
18.54
100.0
 

材料五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3)据材料四、五回答,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几种资本形态?哪一种产生得最早?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哪一种资本发展最快?这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