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吴江县志》中载:“至洪宣(明朝年号洪熙、宣德)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成化、弘治)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的是( )
A.明中后期已出现雇佣关系 | B.明朝手工业的繁荣 |
C.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③④ |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②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③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④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一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 |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 |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 |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