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靠农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少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商品经济繁荣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 |
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下列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疏而微弱 |
B.发展非常缓慢 |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
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 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
A.①正确,②③错误 | B.②正确,①③错误 |
C.①③正确,②错误 | D.③正确,①②错误 |
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 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①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
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 |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