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
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 | 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石门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地 |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社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文物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猛发展
A. (1)(2)(3)(4)(5) | B.(1)(2)(3) | C.(1)(2)(4) | D.(1)(2)(3)(5)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夜市》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根据记载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南宋王朝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
B.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市繁荣 |
C.南宋政府已经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D.南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 | B.雇佣关系 | C.人身依附关系 | 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