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戚继光(1528-1588)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注:14世纪初,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招摹义乌农民和矿工,训练新军。他治军有方,训练严格。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今兴化),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摘编自《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倭寇猖獗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力役改为代役的银差……赋与役合一。
材料二     17世纪初,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l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8丁。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赀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中“丁”的含义。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带来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材料 清代福建地区部分山园永佃契内容简表

时间
所种作物
地租形态
雍正七年(1729年)
种竹杂木供造纸
货币租
雍正七年(1729年)
青果
货币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杂果、桐茶
货币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杂果并松树杂木
货币租
道光五年(1820年)
龙眼树
货币租

 
——均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地租剥削形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材料二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结合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其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三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匹妇蚕之”属于哪一手工业经营形态?材料一又是中国哪种经济形式的真实写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 21010 担以上, 十八世纪增至 8889241 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出数量十分庞大,约 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 100 年的总输出量净增 600 余万担 ……输入茶叶的国家,十七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而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它的茶叶输入总量约为 2万担,是英国茶叶总输入的 20 倍,俄国仅为 10 担右,其它国家则更少……十八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中英国取得支配地位,总量为 400 万担,约占中国茶叶总输出量的45%,欧洲输入量的50%。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英国转口输入茶叶……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
——摘编自2007年《茶叶通报》
材料三     在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尽管在中国出口差价变化不大,由于市场“物以稀为贵”和欧洲各国征收茶叶高额税收,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帕来品,完全“是一种奢侈品”, “茶价异常昂贵”,有所谓“掷三银块而饮茶一盅”之说。……十七、十八世纪 一些国家将茶价下调,茶叶才逐渐走向普通百姓。
——摘编自2007年《茶业通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茶叶贸易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两处突出变化,并予以评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图例:

材料二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420万
俄国亚洲地区
1800—1939年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材料三  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1854
37.9—42.8
1851—1856
757—2315
1863—1866
17.6—31.9
1863—1867
3781—12301
1879—1882
17.8—78.9
1880—1883
12926—21196
1898—1903
22.9—85.7
1898—1903
20404—31046

 
——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80年(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并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垒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1571年(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颠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垒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旷代宰相之杰·张居正》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居正改善财政的措施和存在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如何看待张居正改善财政的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还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春秋时中国就有了炼钢生产,把熟铁放入炉内加热吸碳,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硬度大大增强。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冶炼铸铁(生铁)技术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得到了可锻铸铁,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这使生铁广泛用做生产工具成为可能。欧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有生铁,两种可锻铸铁工艺一直到1722年和1826年才由法国人和美国人发明出来。
材料二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所有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
材料三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

——《锤锚图》。
(注:锚是船舶停靠固定之物)
材料四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铸业取得的技术成果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新现象及其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古代手工业的生产情况。材料四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开始,明太祖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他不关心经济的发展……就明人所关心的问题来说……必须保持其农业特点,不能兼容并包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华帝国对外并不寻求领土扩张。同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明王朝当局非常想把国土与世界隔离开来……尽可能减少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从16世纪中期起……(英国)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通过这场大规模的进口替代运动,英国政府从欧洲大陆移植了一系列新企业和新产业。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趁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把“大批宗教难民作为‘英国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价值的资产’而加以吸收”。向移民颁发特许证、授予专利权、给予宗教宽容、以学徒制促进技术本地化等诸多政策合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工匠大移民。
——摘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其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经济发展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各个方面。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6分)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农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