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
中国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多数西方国家晚,但几百年一直只是一个“芽”,原因何在?
一种观点认为:是明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是不对的,资本主义成长之日,正是封建社会腐朽衰落之时,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西方封建专制加强中成长起来的。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 根据明清史或世界史阐述理由。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经济的基础十分顽固 ②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③旧的经济观念的巨大影响 ④社会上缺乏破产的劳动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 |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重农抑商政策 |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发展增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出现最早的部门是纺织业 | B.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的结果 |
C.出现最早的地区是江南 | D.它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
“落日的辉煌”
材料一:自1530年,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
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统计图。
问题:
(1)材料一称“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主要指哪些?
(2)材料一中“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与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3)从材料一中可以得知中英在正常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英国为扭转此局面采取了什么行动?导致了哪些结果。
(4)材料二中甲乙时段的中国处于哪一时期?如何评价此时期。
高晋在其《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中说到乾隆十四年时江苏松江、太仓为中心的江南滨海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因棉多稻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以致粮价常贵,无所底止。”这不能反映
A.清前期这一带棉花种植进一步发展 | B.清朝前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C.清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 | D.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中“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B.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D.闭关锁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
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主要原因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社·必修2)
材料二:这种账房不但在自己工场内雇工进行生产,同时支配着大批家庭工人和独立小业主的劳动,同这些小业主的关系来说,账房业主就是包卖主。这样包卖主和工场主集“账房”于一身,这种商业费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最明显的特征。
材料三:明代的经营地主虽然还属于封建地主的范畴,但已带有若干资本主义特点,它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生产形态,它预示着农村新的转变即将开始。
材料四:在清代使用雇工经营商品生产的经营地主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佃富农……,他们“雇佣工人”“植山场”,除播种粮食作物外,多植烟草、白麻等经济作物。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哪几种资本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他们经营的三种手工业部门。
(2)材料三、四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相比,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是: ( )
①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
②“农去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份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份事也。”
③“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④“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
A.小生产者已经丧失生产独立性 | 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繁荣兴旺 |
C.市场交易以物物交换为主 | D.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
甲午战争前 |
甲午战争后 |
商办企业 |
22.4% |
70% |
官督商办企业 |
77.6% |
30% |
材料四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5)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