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中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的措施?
(3)在冷战下“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简要叙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典型事例。
(4)材料三所说的两极格局受到了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这里的其他力量中心指哪些?它们分别是怎样强大起来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政策,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 0月1 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阿拉伯产油国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两个月后石油价格提升了3—4倍。西欧和日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保证原油,被迫公开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对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纷纷直接同阿拉伯产油国谈判签订石油贸易协定。
材料二    见下图:2003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石油探明储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请结合20世纪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举两例即可)。(6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西欧和日本一改追随美国的政策,而与阿拉伯国家合作?(9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听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
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一、二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比较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提取两个有关“三个世界”划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 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 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冢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遥鹿新地缘政治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 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28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汉朝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5世纪末到
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鸦片战
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
魏 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据上述信息指出研究历史视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为欧洲和世界的大国,德国在近现代史上虽几经起伏,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第198~202条 联盟国和联合国政府宣布,而德国承认:德国及其盟国应对它们所造成的、由于德国及其盟国发动进攻而挑起的战争使联盟国和联合国政府及其臣民所遭到的一切损失和一切损害负责。
——《凡尔赛和约》
材料三
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1994年)
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
——(德)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德国政治体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德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
(2)对于材料二中战争责任的认定,当时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不正确的。你赞成哪种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国“今天在欧洲的地位……稳固多了”的主要表现,并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对欧洲发展的贡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己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一一杜鲁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请回答:
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材料三】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教材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
(2)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
(3)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折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逐步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极化趋势加强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