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材料中国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 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买办”是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下列有关“买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通商口岸开设的商行、公司等机构
B.旧中国官方或民间设在通商口岸管理外贸的机构和人员
C.外商在旧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佣的中国代理人
D.旧中国外商设在中国的商行等机构中的外资代理人或中方合伙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  )

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
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此表反映1885——1902年期间

分类  年份
1885年
1902年
增长倍数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吨
5.7亿吨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吨
1.66亿吨
6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已转向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B.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D.中国民族工业被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是(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