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①美国商品价廉物美 ②外国商品充斥宁波市场 ③宁波民众提倡国货 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纱由机器生产,生产技术先进,做工精良,价格便宜,舒适感较好;而土纱由手工制作,效率低,价格高,做工粗糙,制成衣服舒适感较差,故近代“洋纱一项进口日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传统棉纺手工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C.中国南方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964309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A.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打击
C.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中国开始沦为西方的附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