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备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承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来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筋贩卖出洋”。
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美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
材料三 粱启起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近代中国在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科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中三年(782)唐德宗颁制,“禁人酤酒,官司置店,收利以助军费”。……天圣七年(1029)修订的《天圣令》卷三十《杂令》第十条云:“诸州界内有出铜矿处官禾置场者,百姓不得私采。金、银、铅、锻、铁等亦如之。西北缘边无问公私,不得置铁冶。自余山川薮泽之利非禁者,公私共之。”自此,禁榷。收入在北宋前期财政中所占比重与两税已经相当,成为宋朝财政岁入的主要部分。……《宋史》云:“初,官既榷茶,民私蓄盗贩皆有禁,腊茶之禁又严于他茶,犯者其罪尤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景祐(1034—1038)中,叶清臣上疏曰:“山泽有产,天资惠民。自兵食不充,财臣兼利,草芽木叶,私不得专,一切官禁,人犯则刑,既夺其赀,又加之罪,黥流日报。”至南宋绍兴年间,有关盐茶专卖的律令和诏令多达八千七百多条,由此全国通行的“海行(宋代全国通行的法律称为‘海行法’)私盐法”与京西路茶盐法等地方特别法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宋代的专卖法体系。
——戴建国《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材料二 嘉道之际,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经世致用”学风蔚然再起。经世派为顺应清代商业力量的不断积累和活跃的趋势,针对漕运、盐政因国家一手包办而弊端丛生的问题,在漕运和盐政中引入了“私商”,充分发挥了私商和市场的作用。19世纪50至60年代,新兴洋务派力图利用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式商人的经营管理和资本充裕的优势,将其有效组织起来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无论是商承体制还是督办体制,其政策取向始终在官、商两极摇摆,商人希求“官助”而排斥“官督”,官员则谋划“招商”而无心“助商”,由此双方没有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劣势互祛的“均衡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统治岌岌可危,统治者的“新政”在经济领域回应了重商思想的制度化诉求:一方面须有政府机构予以主持,另一方面要求律法予以规范和保护。其重要成果就是“商部”的创设和《钦定大清商律·公司律》的颁布,它们宣布了一种依靠准则管理的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合理私利与产权,并试图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这些新变化使重商思想进入一个商人自我认同和群体自觉的阶段,强政府、弱民间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错动。 
——線文《传统语境下的“发展经济学”:略论晚清重商思想的分期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宋专卖制度的特征并指出实施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晚清时代重商思潮的演变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宋到晚清经济制度和思潮变化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
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轮回。201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的甲午年先后多次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四年( 1834),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广总督卢坤闻知,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第一个甲午年时中国对外关系的状态?
(2)梁启超曾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这一“甲午年”评价的合理性。
材料二: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宪法颁布于哪一年?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该宪法序言所体现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1: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市场体系构建的“引擎”(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据材料一的观点1,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2)据材料一的观点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实施海禁,明朝与海外诸国的经济往来主要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即所谓“惟不通商,而止通贡”。各国官方使者以朝贡名义向明廷献上“方物”,明廷将对方所需物品作为赏赐颁发,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换行为。此外,也允许贡使将所带多余物品与民交易,但“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不能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占有中国的市场,因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的正当贸易中,一直捞不到什么好处,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便决定向中国输入鸦片。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便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95年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946年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78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海禁政策与明朝“朝贡贸易”体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结果的联系。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所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名称,并概述近代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幸”与“不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影响。
(3)以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943
1787
1787
100


1845
13220
6787
51.3
6433
48.7
1846
18746
3554
19.0
15192
81.0
1853
62896
4577
7.3
58319
92.7
1856
79196


79196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1950—1957
1958—1965
1966—1971
1973—1977
1979—1988
年均增长率
—1.7%
17.16%
3.26%
20.65%
23.20%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4.63%
5.02%
4.41%
5.78%
7.86%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材料二

中国
英国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政策和经济组织是影响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中后期税收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3.1%增长到32.4%,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19世纪上半期,中国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但在鸦片战争中却遭到失败,试从清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入手分析中国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19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大事表

1863年
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73年
经济大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铁路、采矿等大工业大量涌现。
1874年
投资银行摩根银行操纵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伊利铁路及纽约中央铁路的股权联合,组成了自己的立法、执行和裁决机构。
1875年
新泽西州颁布《公司法》,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1878年
洛克菲勒集团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利用铁路和管道的石油运输业。并向铁路、电气、炼钢、信贷行业渗透。
1897年
美国最高法院宣称一个制造业的股份公司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约束,此后企业并购达到历史的顶峰。

(3)材料三列举了美国垄断组织产生过程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试结合史实分析这些事件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着新事物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撰文是另一官员徐继畬,碑文写到:“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据张建伟《近代化细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徐继畬等人举动“十分恼火”的原因?
材料二 状元办厂经商
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发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促使他弃官经商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公务员下海
1984年10月,广东顺德人潘宁辞去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成立了一家乡镇集体企业“珠江冰箱厂”,生产“容声”牌冰箱。五年后全国冰箱市场形成“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格局。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中专程到厂视察,发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邓氏格言。1996年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摘自新浪网
(3)据材料指出潘宁所办企业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历程——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来自网络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根源是什么?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据此研究角度,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右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关键词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十二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键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关键词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
材料四  ……如果说20世纪止于l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l978年……为什么是1978年?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的新时代,为中国带来了重大变革……虽然l978年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沿着这条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道路走得很远。
——英国《卫报》马丁•雅克
(4)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解释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与l978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何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茶叶
生丝
1840年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4年
14122
62896
1871年
1022159
126000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综合题